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课程建设标准

作者: 时间:2024-10-12 点击数: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鲁教职字〔2016〕46 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文件精神,并参照教育部已公布的课程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特制定学院课程建设标准。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引领,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以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目标,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改革考核制度,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力求达到课程内容与职业任务相匹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融合、职业领域与专业课程相吻合的课程设计要求。

二、建设原则

(一)分级建设,递次推进

为增强学院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根据建设目标将课程分为A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B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C级(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D 级(院级达标课程)。课程建设实行分级建设,递次推进。

(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学院的课程建设要在全面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重点建设一批课程,在人、财、物及政策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使之在课程建设中优先发展、积累经验,带动学院课程全面发展。

(三)实效为先,服务专业

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始终要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着力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契合课程定位和发展目标,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按照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结合学院定位和专业特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四、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内容、建设基础、课程教学设计、课

程团队、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特色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依据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优质校建设目标、专业专项规划、课程专项规划以及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将学校课程分为A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B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C 级(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D 级(院级达标课程)四级,各门课程根据建设目标对照如下表所示的指标标准开展建设。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分标准

1.课程设计(15分)

1.1课程定位

(8分)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用户的学习需求,课程建设转型成效显著。

1.2建设方式

(7分)

与行业企业合作设计、开发、使用、推广,充分体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大。

2.教学资源(30分)

2.1基本资源

(15分)

系统、完整、科学,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资源配置及利用已有课程改革成果,有力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

2.2拓展资源

(8分)

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反映本课程的持续建设成效,如各类典型新技术应用、生产案例等,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2.3资源创新

(7分)

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引用非原创性资源,除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外,均已获得许可使用的授权,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

3.教学团队(17分)

3.1负责人(8分)

承担本课程主要教学任务,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主持(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更换负责人,也能保证后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2教学队伍

(9分)

及时根据课程发展要求调整“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数量和比例;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并承担一定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4.建设环境(10分)

4.1管理支持

(5分)

学校建立利于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财、物管理制度,进入国家“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管理平台”,实现课程建设的常态化管理。

4.2机制建设

(5分)

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保证课程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建设与更新。

5.特色更新与共享(28分)

5.1吸引力(10分)

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课程网站访问量大,资源下载次数多,被引用频繁。

5.2内容更新

(10分)

按照精品课程建设五年规划持续推进建设,上网课程内容每年更新率达到15%以上。

5.3媒体应用

(8分)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

注:本标准主要针对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1.课程设计(30分)

1.1课程定位

(7分)

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教师的不同特点及学习需求,促进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契合整体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

1.2内容选取

(8分)

按照科技发展水平、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选取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有机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发挥课程教育主渠道作用。

1.3内容组织

(7分)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4教学模式

(8分)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2.课程资源(45分)

2.1基本资源

(15分)

提供的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开展。

2.2拓展资源

(15分)

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资源,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资源在数量和类型上超出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扩展性和多样性。

2.3资源创新

(15分)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

3.建设基础(10分)

3.1资格要求

(3分)

面向山东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必须已在职业院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

3.2规模要求

(4分)

初具规模和成效。申报书体现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已建

成课程资源的比例不低于35%;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合理,文本类和图形(图像)类资源数量占比不超过45%;结构化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教

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记录、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功能完备。

3.3团队要求

(3分)

体现校企融合、结构合理原则。课程主持人应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师德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团队成员师德好,具有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专家,鼓励吸收校外承担相同课程的教师共同建设。专业教师应具有到相关行业、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经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4.共建共享(10分)

4.1管理机制

(5分)

构建起校、省两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并有经费等政策支持。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用、评价的常态化管理。

4.2共建共享

(5分)

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机制。建设本单位“网络教学平台”,并与“山东省职业教育云服务平台”实现互联,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提出的课程后续3年建设规划切实可行,确保每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不低于15%。

5.特色创新

(5分)

5.1特色创新

(5分)

在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等内容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对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本评审指标主要针对专业课评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院级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1.课程设计(30分)

1.1课程定位

(7分)

充分考虑职业院校学生、教师的不同特点及学习需求,促进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契合整体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要求。

1.2内容选取

(8分)

按照科技发展水平、胜任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选取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有机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发挥课程教育主渠道作用。

1.3内容组织

(7分)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4教学模式

(8分)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运用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2.课程资源(45分)

2.1基本资源

(15分)

提供的课程资源须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系统、完整的教学资源保障,能与实际教学条件相结合,支撑教学活动开展。

2.2拓展资源

(15分)

体现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资源,如素材库、培训包、工种包、企业案例等;资源在数量和类型上超出课程所调用的资源范围,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可扩展性和多样性。

2.3资源创新

(15分)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原创性资源比例较高。资源知识产权清晰,符合技术标准。

3.建设条件(10分)

3.1资格要求

(3分)

面向山东省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必须已在职业院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

3.2规模要求

(4分)

初具规模和成效。申报书体现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成果;已建

成课程资源的比例不低于25%;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合理,文本类和图形(图像)类资源数量占比不超过55%;结构化课程建设初具规模,教

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记录、教学评价、自主学习等功能完备。

3.3团队要求

(3分)

体现校企融合、结构合理原则。课程主持人应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师德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团队成员师德好,具有一定比例的行业企业专家,鼓励吸收校外承担相同课程的教师共同建设。专业教师应具有到相关行业、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经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4.共建共享(10分)

4.1管理机制

(5分)

构建起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体系,并有经费等政策支持。实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用、评价的常态化管理。

4.2共建共享

(5分)

形成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间通力合作,师生与社会共建的长效建设

机制。建设本单位“网络教学平台”,并与“山东省职业教育云服务平

台”实现互联,共享课程资源,满足师生多样化需求。提出的课程后

续3年建设规划切实可行,确保每年课程资源更新比例不低于5%。

5.特色创新

(5分)

5.1特色创新(5分)

在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等内容上的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对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本评审指标主要针对专业课评审,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参照执行。

院级达标课程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要素

标准

1.课程团队(20分)

1-1团队结构(5分)

双师素质(5分)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素质达到60%以上。

1-2师资质量(15

分)

课程负责人(5分)

素质知识能力符合专业要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进行教学,重视师德师风,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主持或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主讲教师(5分)

素质知识能力符合专业要求;遵循高职教育规律进行教学,重视师德师风,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参与高职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课程团队(5分)

结构合理,教师敬业爱生、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热爱教学研究工作。

2.教学内容(20分)

2-1课程内容

(8分)

理论课程内容设计(5分)

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定位准确,课程目标明确,支撑专业目标。

知识结构合理,选择典型的企业案例承载课程内容。

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有机融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发挥课程教育主渠道作用。

实践课程内容设计(3分)

课程目标支撑专业目标,选择与企业对接的实训项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2教学内容组织与

安排(8分)

教学内容安排(4分)

符合学习规律;教书育人效果较好。

教学文件建设(4分)

有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等完整的教学文件。

2-3实践教学(4分)

实验、实训、上机(4分

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开出率>90%。②实验报告批改认真。③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3.教学方法与手段(20分)

3-1教学设计(8分)

教学理念(4分)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4分)

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3-2教学模式与方法

(8分)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4分)

积极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运用启发式、项目式、教学做一体多样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4

分)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探索考核模式改革。

3-3教学手段(4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4分)

恰当使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服务支撑(20分)

4-1课程标准(4分)

标准制定(4分)

有课程标准并经过审核,标准建设质量高。

4-2教材及相关材料

(8分)

教材选用(4分)

有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自编、公开出版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教材选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

教材及资源建设(4分)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资料清单,有一定的课程资源。

4-3实践教学条件

(4分)

实验教学条件的先进性、

开放性(2分)

实验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设备使用率高,效果明显。

实践教学基地(2分)

有满足教学要求、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效果好。

4-4网络教学环境

(4分)

网络资源建设(4分)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开展网络课程建设。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5.教学质量(20分)

5-1教案和作业批改、辅导

(6分)

教案(或讲稿)(2分)

教案:①教学目的明确、备课认真,注意分析教学重点、难点。

②教学方案设计合理,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能提高教学效果。

作业与课外辅导(2分)

①教师认真批改作业,批改量按规定完成。②教师按时辅导答疑。③学生作业平均完成率85%以上。

测试平均分(2分)

①积极参与章节测试。②测试平均分60分以上。

5-2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4分)

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4分)

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良好。

5-3学生评教(3分)

学生评价意见(3分)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每学期的学生测评分均达到80分以上(含80分)

5-4课程考核(7分)

考核方案(4分)

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特别是课程教学目标,以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

学生学期考试成绩(3分)

期末考试学生平均成绩70以上。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旅游路东首4657号      版权所有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务处